四年级语文需要背诵的古诗(四年级老师要求学生背诵大量古诗词,熟读道德经,你觉得有必要吗?)

网友提问:

四年级老师要求学生背诵大量古诗词,熟读道德经,你觉得有必要吗?

优质回答:

周恩来总理年轻时在南开求学时曾说过一句话:“记背于少年,受用于一生”。小学时期孩子功课少,没有升学负担,记忆力好,精力充沛,利用这一黄金时期,多背一些传统文化,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曾有美国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就用两个霸气的字回答:气概!

李嘉诚先生接着说: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为什么关羽、张飞、诸葛亮会跟刘备打天下,是因为刘备有匡扶大汉的气概。如果您希望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是最根本的。

劳特斯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背过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

也许有人认为,小学时期孩子理解能力差,背了也会忘。但我要告诉你,忘了可以再背,一直到记住为止。这就好像牛吃草,先把草吃进去,过一段时间在反刍、消化,如果小学时期没有背过任何东西,将来还有什么可以消化吸收的?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十分有必要!比如我儿子,现12岁五年级,小学至初中至高中诗文类基本上背完了,学习古典诗词,可多认字,可培养好的记忆习惯,可陶冶性情,有百利无一害↓

其他网友回答

有。太有必要。小孩子如同幼苗,你给的营养越多,他(她)成长的越茁壮。况且,小孩子记忆力好,教什么会什么,且记忆深刻。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养份,滋养他们,一定会对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的培养大有裨益。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知书达理,满腹经纶,那我中华文化将大放异彩。

努力请从今日始,千万别因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而抱憾终生。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觉得四年级的孩子应该要背诵古诗词和一些经典名句了,但我不建议四年级的孩子去读《道德经》。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历经千年风霜而愈发璀璨,是华夏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意境高远,是中华民族道德之根。小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早期,他们接触新东西快,记忆力强,诵读古诗词很有必要,开展古诗词课程对小学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诵读古诗词有助于记忆力的提高。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时达到最高峰。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一特点,让他们在小学阶段多诵读古诗词,不求甚解,但求背熟,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将其作为一种可供终生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储备。以玉龙湾校区二年级为例,每天一首诗,到现在,很多孩子能够背诵一本书了。在刚刚开始背诵时,小学生很辛苦,很劳累,也很慢。但是,随着背诵的深入,现在,他们背诵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有很多孩子喜欢背诵。同时,他们的记忆力也越来越好,学习变得简单而轻松。

二、诵读古诗词能促进想象力的提高。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

三、背诵古诗词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说到写作,我想起了这样一段话: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这是《庄子 逍遥游》中的一段话,意思是: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这段话告诉我,人生需要底蕴。作为写作而言,需要大量的背诵与积累作为底蕴。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背诵是写作所必不可少的。学习在于积累,在于厚积薄发,在于量变产生质变!背诵诗词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开始,我们感觉这项活动没有什么作用,可是,背诵多了,慢慢地就有作用了。在春天,我们在郊外旅游,看到桃花盛开,我们会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会说,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看到一树杏花盛开,我们会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在旅游时,看到夕阳落日灿霞,倦鸟归巢时,我们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说,啊,啊!太美了。

四、经典诗文,给予我们丰富的情感世界。能够把微妙敏感、复杂无比的心灵世界表达得细腻真切、楚楚动人、可触可感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的古典诗词了。

下雨了,成熟的果子掉到地上,一个人在灯下看书,听到小虫的叫声,这种大自然最寻常的景观,到了诗人的笔下,形成了意味无穷的一种意象: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这两句诗什么意思?成熟的山果,伴随着大自然的节律,悄悄地落下。在山村草庐之内,在十分安静的秋夜,独自一人,静坐灯下,冥思遐想,窗外本是秋雨淅沥,这时雨忽然停了,他忽然听到扑扑落地的果子声,还有秋虫的鸣叫声。此情此境,他的心里会生发什么感慨呢?诗人没有给出答案,诗人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给了我们一个无限神秘的大世界,给了我们一个值得反复咀嚼的意境。就是这样两句诗,被无数的文人解读过,国学大师钱穆认为,“诵中国诗此十字,亦如读西方一部哲学书”。

就是这样一种自然现象,到了诗人笔下,就构建了一个具有无限情味的世界,让我们的生活可以多一些诗意,多一些滋味,多一些情趣,哪怕现实的世界到处是地沟油,到处一地鸡毛,都没有关系,你只要有了这样一个精神世界,就可以活出自己的意境,活出自己的趣味。

五、审美教育作用。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李白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古诗词教学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六、经典诗文,给予我们独特的文化眼光。

一片草地,在牛羊的眼里,它只是饲料。而在诗人的眼里,它才是风景。

钱钟书和他的夫人杨降在无锡结婚以后,和国学大师钱穆三个人结伴而行,一起北上往北京走。坐在火车上,火车离开江南,离开山清水秀的长三角,进入安徽蚌埠一带。当时的安徽蚌埠黄尘漫漫,了无生机,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大土堆。

这个时候,杨降叹了口气,“这里没有山,没有水,没有树,没有庄稼,甚至没有房屋,这段路实在太乏味了。”

钱穆立即说,“不!”钱穆说这话的时候,我相信,他一定是两眼放光的,钱穆说:“你往车窗外看,那一片开阔的地域,曾经是古战场。而那一个个土堆,曾经是古代军队驻扎的地方,就在里,曾经两军厮杀,血流遍地……”

杨绛后来回忆说,经钱穆这样一说,地理立即染上了人文的色彩,杨降再向外看去,“我发现,果然就大有不同。”这片黄土地,虽然硝烟已经散去,虽然鲜血已经干掉,甚至连那些死去将士的尸骨都已经不知所踪。但是,她依然仿佛看到了硝烟,仿佛看到了战火,看到了那些厮杀的将士。就是这样一片黄土地,因为有了一种文化的眼光,它有了历史,有了情感,有了厚重的感觉,它让人激动,让人遐想。假如没有这种文化的眼光,那你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7、经典诗文,中国人的宗教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几乎都是伴随着诗歌长大的,呀呀学语时,我们就开始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开始上学了,老师就教给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春萌动了,谈情说爱了,我们就开始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长大成人,我们有的可能做了环卫工人,有的可能做了大学教授,但无一例外,每一个中国的孩子,他都是伴着诗成长起来的

林语堂曾经说过: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产生体贴的怜悯,那么以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方式,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使他们对大自然给予一种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中国人通过诗歌医治心灵的创痛,获得感情的升华,净化人们的心灵。诗歌教会中国人聆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缕缕升起,并依恋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山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花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确,诵读古诗词,是学生继承中华文化之传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方,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

目前国学热,使得很多儿童在背诵《道德经》,对此我没有意见。但如果抛开白话文,加入过多解注者的思维去理解,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不仅牵扯到洗脑,更牵扯到造业。也就是说,《道德经》属于比较高深一些的古诗文,孩子们无法真正懂得其中的奥妙。个人建议还是上了高中以后,适合有一定文学积累的孩子去读。

读懂《道德经》,更多的需要逻辑思辩能力。我是搞逻辑推演佛法的,非常理解一些简单的人与小孩子,他们的思维是不成熟的,即使他们熟读经论,但对问题的反思,是极其不易的,而知见越多,越不容易从死胡同出来。

《道德经》在很多章节,提出小孩子接近得道之人的观点,其实想理解这个问题,可以借鉴禅宗的“参禅三境”。小孩子是“看山是山”的境界,而得道之人经历过红尘磨练,经历过“看山不是山”的过程,才最终到达“看山又是山”。因此,小孩子只是外相与行为模式,接近得道之人,而实质的内涵,与得道之人,是有天壤之别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好心办坏事,是教育小孩子“为学”,而自古“因果律”,谁人又能逃脱……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有必要,儿童在十岁左右,是性格定型的时候,需要大量知识充实头脑,多理解性学习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经典文学,是很有道理的。对确立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会有明显的效果!

谢谢问答。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四年级老师要求学生背诵大量古诗词熟读道德经你觉得有必要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