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版西游记《除妖乌鸡国》(刚又看了遍86版《西游记》之《除妖乌鸡国》请讲一下观后感?)

网友提问:

刚又看了遍86版《西游记》之《除妖乌鸡国》请讲一下观后感?

优质回答:

电视剧西游记说实话,前面拍很挺好,六小龄童猴性十足,特别是大闹天宫这段,但到了续集就不行了,猴性不足,扮相太艳,不好看

其他网友回答

在说观后感之前,不得不说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差异!《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里面很多对场景、人物、情感的描述是无法拍摄出来的!比如说:乌鸡国的狮子精是被阉割过的、妖精变成的国王把乌鸡国治理的风调雨顺、假国王和王后夫妻和睦,相敬如宾等等!这些没有拍摄出来那么对于只观看影片的我们来说,我们的观后感就会显得片面和偏薄,只能将除妖乌鸡国当作又一次打怪升级而已!

那么抛开电视剧,从书上看,我们需要知道几点:

NO1:乌鸡国国王为什么被妖精害!原因他是触犯了文殊菩萨,把变成凡人来度渡化他的菩萨绑了扔进河里泡了三天三夜!如来要惩戒国王才派妖精害他!那么从此可以看出:乌鸡国国王不是什么仁慈君主,被问题难住就直接害人性命;如来也不是善男信女,你让我手下泡三天,我要你泡三年,书中所描述的佛教是残忍和无情的!

NO2:妖精治理下的王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什么不干脆让他好好治理,反正它是被阉过的,也不怕它犯色戒!从这里看出,善恶在正统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哪怕做的再好,人间的皇帝终究是不能随便替换的!再我们也可以延伸猜想一下:或者神仙佛陀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对于凡人的处置也不是生杀予夺的,对于凡人的行为只能做到影响而不能控制!

NO3:在妖精被阉过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夫妻和睦,父慈子孝,这又说明了什么!从这点我们不难猜到,真国王和王后、以及和王子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不是之前就很和睦,所以妖精跟往常一样跟他们亲近才不被怀疑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妖精被阉过这件事上,如果之前就夫妻关系很好,在三年没有肌肤之亲的情况下还能维持,那是不是太难了!所以只能说,之前关系非常恶劣,一下子好转,其他的也可以不在乎了!

当然这些猜想都是我的个人观点,只是给大家一个参考!《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它不仅仅是描述一路打妖过关的艰辛,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挖掘!

其他网友回答

那个就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情,那个国王因为失去了他的爱人,今天生的病也是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人,如果真的爱一个人,一定要好好珍惜,不要等到哪天失去了后悔莫及。

其他网友回答

乌鸡国救王降妖的故事没有太多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什么激烈的打斗。值得我们关注的,一是故事中出现的大量的诗歌,或嵌药名,或镶数字,或用比喻,显得妙趣横生;一是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唐僧显得既有些迂腐,有又些精明;孙既聪明,又会被人整治;猪八戒既有些拙笨,又有些狡黠,还能治治孙。不过,无论人物如何变化,但作者又巧妙地为他们设置了一个度,让他们的这些表现显得合情合理。

  唐僧在猪八戒的撺掇下念《紧箍咒》,看上去显得迂腐可笑,但也是救人心切,虽然有些显得不近人情,不过我们读起来还是觉得能够理解。这与他其它几次,因为妖精迷惑、打死强盗而念咒的形象不可同日而语。猪八戒虽然撺掇师傅念咒治孙,也是为了报复孙骗他半夜去井里捞宝贝,不过他是以救人为名,所以也显得不是太令人讨厌。孙在故事中的形象最为高大,为惩治势利眼的僧官,他以铁棒威慑;为弄清真相,他亲赴国都察看,并定下巧计点醒太子;为救活国王,他上天宫求丹;为惩治妖精,他定下巧计,甚至能忍受《紧箍咒》的折磨。不过,他也被猪八戒设计,被整治了一番,只能用阳间的法子来救国王。这段经历,让孙也显得有些无能,在师傅的《紧箍咒》下,也只能唯唯诺诺。不过,这同样是在救人的前提之下,所以我们在读这段的时候,同样也觉得自然亲切,而不会觉得孙无能。其实,不仅是唐僧师徒,即使是化身国王的妖道,虽然害了国王,但治国有方,并且也保住了国王嫔妃的清白,所以被菩萨救走,也并不让人遗憾。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尽管让各人的品格有了多种变换,但始终坚守着一条底线,所以虽然人物的形象有着不同的变化,但最终都让我们觉得合乎情理。

  相比而言,宝林寺的僧官就显得低劣了。他是听说过唐僧取经的事迹的,也知道他是从大唐来的名僧,但一见到唐僧风尘仆仆的样子,不像个“名人”,就让他别处去投宿;可遇到孙凶恶的样子,先是让烧火道士去顶缸,之后又召集全寺僧人迎接,甚至在唐僧离开时还要吹吹打打地相送,那副势利的嘴脸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还自吹自擂,称自己接济那些无处安身的游方僧人,结果这些僧人胡闹,侵占寺产,才让他不再接济同辈。但当全寺僧人出来迎接唐僧时,依然是有富有穷,极穷的僧人只能以一匹布裹身,足见这位僧官所言的虚假——既然外来的僧人都能巧取豪夺,本寺的僧人怎么能连遮体之衣都没有呢?所以,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位僧官,他的形象都不会令人觉得合理。其实,他也没有干什么特大的坏事,只是他的行为过了“度”——不仅不诚信,而且不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西游记》虽然是一部神话小说,但所表现的依然是我们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孙在皈依佛门之后,一开始也显得野性难驯,于是作者特地为他设置了一个《紧箍咒》,让他时时受到约束,不能肆意妄为。其间,孙虽然也几次被唐僧逐走,但始终心念师傅,最终还是成就了正果。猪八戒虽然在取经途中,几次要想分行李散伙,也曾起过贪念,可是最终还是走上了正途,同样成就了正果。作者在创作时,始终就在遵守一个原则,那就是人物的个性可以多变,但是遵守的正道不能变。儒家经典《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意思就是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而表现出来以后都能符合常理,就叫做“和”,而“中和”就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道德规范。在书中,取经的师徒四人虽然个性各异,表现各异,但其取经前行的心是坚定的,其行为也从来没有超出过道德规范,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中和”之道。其实,我们的行为处世,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也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道德的规范是不能违反的,底线是不能越过的,这是行为最主要的规范,也是我们评价别人最基本的原则。

  在《西游记》这回故事中,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走了圈,但做事之度却没有逾越,这才是我们最应值得关注之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刚又看了遍86版《西游记》之《除妖乌鸡国》请讲一下观后感.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