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家训(当代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名人家训?你怎么看?)

网友提问:

当代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名人家训?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说起家训,我最喜欢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家训句句经典,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教育意义。值得传颂。

其他网友回答

"家族世代兴旺",有没有密诀? 有,密诀又是什么?就藏在"名家家训"里。

现代人喜欢称"家风"、“家规"、“家教",它与传统的“家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家训"立于纸面上,与家谱代代相传,孩子在呀呀学语时,就开始背诵,这是人生的第一步,绝对的"学前必修课"。

现代的"家风"、"家规"、“家教",都停留在言传身教上,省去了最正规的"字面"形式。

一部名家的家训,就像一部国家的宪法或既定方针,来不得一字马虎,在历代的实践中也会逐步修改和完善,它们的目标始终是朝着"家族世代兴旺"在修订。

我们当代人常说:“富不过三代",把原因归咎于天意,这真大大冤枉了“天"。一个"富"字和一个"旺"字,岂在一个人生境界上?

我们可随口说出历史上几个很有名的家训: 朱子家训,诸葛家训,曾国藩家训,了凡家训…可以说,过去每一个大家族都有一个家训。

我最欣赏山东瑯琊王氏的家训:

“言 宜 慢 , 心 宜 善 "

"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最易记、最好懂、最适用于自己。

多少年来,我也把它当成自己的家训,教育孩子; 当成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时刻在工作和生活中警醒自己。

"言易快",在年轻时最容易犯。虽不能在官场上得意,但生活工作中,越在不顺时就越容易"斗狠"。

时间越长,领悟越深。

我们来简单翻阅一下瑯琊王氏为什么凭这仅仅六个字的家训就能被称为“中华第一旺族",(岂是现在的“首富"可比?)

据二十四史载:

瑯琊王氏家族,历朝历代,共出过35个宰相,36个皇后,36个驸马,名人雅士无数。

东晋名相王导

第一行书《兰亭序》书者王羲之

二十四孝“卧冰取鲤"之王祥;

二十四悌"王览争鸠"之王览;

"竹林七贤"之王戎;

……

自西汉至明清,瑯琊王氏家族兴旺了1700余年,简直就是一部中国浓缩史,因世居瑯琊郡而世称"瑯琊王氏"。

曾由瑯琊高虞( 现青岛市即墨区温泉镇西高虞村),迁址到同郡的临沂县都南乡南仁里(今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从此世居400多年。

在公元313年,“永嘉南渡"时又迁至现南京栖霞区。王导辅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功劳之大,权位之重,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瑯琊王氏家族立家训始祖——王吉

西汉时期,王吉在调任昌邑王府担任中尉路上,遇一老人,受其指点,送其三个字: “言宜慢"。他深有感悟,在险恶的官场仍能稳步上升,但也变得更加充满暴戾之气,致不同政见的同僚长史赵珞被弹劾后,罢官归乡郁郁而死。之后,他又遇此老人,并对其劝导,又送他三个字: “心宜善",从此,他痛改前非,在官场上的口碑也越来越好,终得善终。

孔孟二圣的这两句话,就是分别对"言宜慢"、"心宜善"这两句家训的最好解答。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②。”

【注释】

①愆(qiān):过失。

②瞽(gǔ):眼睛瞎。

【翻译】

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没有轮到他发言而发言,叫作急躁;到该说话时却不说话,叫作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叫作盲目。”

【原文】

孟子曰: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着,人恒爱之,敬人着,人恒敬之。

【译文】: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希望我的回答对提问者有帮助。

大家共同交流,一起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上成型的家训著作或口口相传,以《颜氏家训》代表在南北朝就已盛行,经过两宋规范、明清普及,家训作为家庭基因延绵不断得到传承。历史上,孔子、诸葛亮、司马光、朱熹、朱柏庐、曾国藩等名人都有家训,为后来的家训家规树立了典范。家风家训,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家训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家训教化,维护家庭家族的秩序、繁衍和发展。在古人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理想;在今人看来,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家国天下思想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好的家风一定有好的家训,有好的家训一定能滋养好的家庭。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和成员立身处世的价值观,是家庭的根。

重视家训首推孔子。崇尚“不读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孔子家庭,堪称“天下第一家”,孔子家训“十条”让孔府经历千年经久不衰。流传至今、自成体系的家训有很多,《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不只是颜家、朱家的家训,也得到社会广泛认同,这些家训中的精华部分,被普通人家吸收当作家训,有的还成为社会大众道德标准,例如《朱子家训》,对勤俭的要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在今天,每个家庭不一定有成型成文的家训,但每个家庭一定有自己的家风,寻常百姓家也叫“门风”,家训演化为家风建设。国家大力提倡家风建设,家风建设也被纳入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准则,家风建设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其他网友回答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先辈留与后人的智慧宝典。家训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中国传统家训精深宏富,是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中国古代名人家训略览:

1. 明定赏罚,才肯用心。——《尹会一家训》

只有明确了赏罚的原则,大家才会安心做事。

2.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洪应明《菜根谭》

君子处世待人不可以轻浮,轻浮就会使自己受到困扰,这样便会丧失自己的悠闲与宁静。

3. 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康熙《庭训格言》

人只有一颗心,起心动念,便会有思虑,思虑的正确与否只是在一瞬间。

4. 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是为雅操。——姚舜牧《药言》

平日中不引人注意,能够在人海的潮流中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持自身的高雅节操。

5. 山霤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孔臧《勤学苦读》

山中的水十分柔顺,但是石头却能够被其穿透。蝎虫十分弱小,但却可以将木头蛀坏。

6. 当崇长幼,以礼自持。——张奂《诫兄子书》

你们应该崇尚长幼有别之礼,用礼仪约束自己。

7.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贾昌朝《诫子孙》

如果统治者背德丧道,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姓疏远他,如果你清楚他们的情况,就要怜悯他们而不是幸灾乐祸。

8.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诫子书》

散漫放纵便不能够振奋精神,性情急躁,喜好冒险九不能够陶冶情操。

9. 须平时抚恤邻里有恩义,有士大夫平时多以官势残虐邻里。——袁采《袁氏世范》

和邻居相处,应当能够搞好邻里关系,讲求恩义,总有一些士大夫凭借着自己的权势去残害邻里,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10. 愿吾子弟思其父兄,勿事交游,勿图温饱;勿干戈而俎豆,勿弧矢而鼎彝。——卢象昇《训子弟》希望我家的子弟亲友多想想父兄的所作所为,以他们为榜样,不要专事应酬结交,不可贪图安乐,切忌鲁莽行事,不要事事都受制于礼法。不要只专注于武功,也要兼顾文事。

其他网友回答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先辈留与后人的智慧宝典。家训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中国传统家训精深宏富,是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

走如马,不与马争走;

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司马谈《命子迁》

司马谈(约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汉时史学家,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之父。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译文: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赏析: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三、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四、诸葛亮《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里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中,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赏析:《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分别是诸葛亮为告诫其子诸葛瞻和其外甥庞涣所作。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可以说各有侧重,《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五、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赏析: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当代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名人家训你怎么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