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最有教育意义的一章(《西游记》第一回有什么教育意义?)
- 小学生读后感
- 2022-06-22
- 69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西游记》第一回有什么教育意义?
优质回答: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放在孙身上也是一样的,在他刚从石头中蹦出来时他还是一个懵懂的小妖精,此时什么都不知道的他竟然在出生后就对着四方拜了一拜。这就可以认为孙是感谢周围海水,生物的照顾,还有可能是感谢四方大帝的眷顾。由此可见孙还是一个善良正直知道感恩的小猴子,就算他到了猴群之后也没有自己独享资源,而是和众多猴子分资源。
而在猴群中的一个老猴子死的时候,孙也表现得很是伤感!然后才有了拜师学习长生术!到了菩提祖师那学了一身本领!
可是,孙学了七十二变之后,立即向师兄弟展示夸耀,这让菩提祖师极为不满,也意识到了孙身上的致使缺陷——爱夸耀!如果学到更牛的本领,以后不知要惹出多大祸事来,还不好控制。因此,他坚决要赶猴子下山,并不许他提自己的名字。这告诉我们做人虽然有了成就但也不能过度夸耀自己影响别人!
感谢观看我的回答!
其他网友回答
《西游记》的教育意义主要有三点:
一、从师傅看师生关系
孙一生有三个师傅:菩提祖师、如来佛、唐僧。首先说菩提祖师,他是孙的启蒙老师,他是一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老师,他了解孙的个性,生性顽皮、好表现,但极其聪明伶俐、有悟性。他用戒尺敲头皮三下,石猴就领悟其中玄机,三更夜去师傅处求教。菩提祖师每次都是对他进行单独的课外辅导,这叫做因人而异。所以去菩提祖师的感情非常深,最后几乎是哭着离开的。这就好像有些学生对小学的老师感情一直很深是一个道理。那么菩提祖师为什么又逼着离开呢,仅仅是因的一次故意卖弄吗?其实不然,菩提祖师知道自己是启蒙老师,办的是幼儿园,最多是小学吧,孙的卖弄让他明白孙长大了,得换个成长环境了。
再看如来,如来佛祖是一位有威信,在学生面前有那么两下子的老师,学生不得不服他,所以在他的手掌心不敢调皮。这样的老师呢,学生怕他,但不一定喜欢他。但如来确实有学问,有本领,所以调皮的学生一般不敢随便调皮,这样的老师神通广大,学生不敢跟他斗的。高压之下班级纪律还是可以的,但缺少一些人情味。
唐僧是极其富有中国传统教师的特色:威严、沉稳、严厉,还爱生气,无幽默感,总想让学生听话,还有些偏袒爱打小报告的猪八戒。但他却是孙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有他的教育方式,他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劝导对经常犯错的学生还真有疗效,他盯班盯得很紧。虽然刚开始学生不喜欢他,但最后,在老师的长期教化之下学生还是明白了老师的一番苦心。孙虽然被赶回家多次,但只要一听到师傅有难立马赶回去搭救,甚至舍命相救。唐僧作为老师做到这个份上,也够自豪的了。所以,老师的苦心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教育的力量才会大。
二、从情节看个性成长
《西游记》故事有一百回,“大闹天宫”是故事中一个重要情节。其实此时的孙就是一个初中生。这个故事暗示着逐渐长大的孩子和成人社会产生的冲突。孙为什么要到天上去,为什么要大闹蟠桃会呢?要到天上去,因为他不愿再与那些猴子为伍,太没劲了,太弱智了是吧。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他已不愿再隶属于原来的儿童集体,又很想被成人社会接受。所以你看中学生抽烟的、打牌、谈恋爱的、不服管教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但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并不代表心理上的成熟,他还不懂社会规则。所以成人社会不认可他,他们往往不按牌理出牌啊,与众神仙勾肩搭背、直呼玉皇大帝的名字,见面也不下跪行礼,玉皇大帝那是谁啊,那是师长,这不是不尊敬师长吗,本来好好的社会秩序都被破坏掉了,那怎么行呢。
此时的孙已经是由童年走向青年的“边缘人”。他的社会地位非常尴尬,成人社会不认可他,所以蟠桃会没请他,而回到花果山与那些小朋友玩又“没品味”。
所以“大闹天宫”是师生矛盾冲突无法解决的极端反映,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孙因严重违纪被压五行山下。
当然,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教师了解此阶段学生的心理,可能就会多一些理解和容忍,也就不会产生师生公然对抗的结果。
三、从妖怪看家庭教育
现在每个班级都有一些特殊的学生,这些学生让人头痛,总觉得要是这几个人从班上消失,那就天下太平了。可惜这不现实。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学生大多跟家庭教育有关。
首先来谈红孩儿,红孩儿要捉了唐僧去蒸去煮,当孙与他攀亲时,红孩儿反以为孙装大,讨自己便宜,不由分说冲着他孙叔叔发了一通火。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独生子女缺少教养的例子。调查其家庭,父亲牛魔王是个大老板,整天在外面忙于应酬,母亲铁扇公主,疼是疼儿子,可是那么调皮的孩子竟放任其在外面胡闹,结果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其实就是进了工读学校。这下铁扇公主才急了,母子分离,长年累月不能见上一面。可她不怪自己没有履行家长监护、教育的义务,反倒怪与红孩儿一起打架的孙:如果不是你们我孩子不会这样。
还有泾河龙王的儿子,泾河龙王因为与算卦的先生打赌,坏了天庭的规矩被判了死刑。所以泾河龙王的儿子就成了孤儿,被寄养在舅舅西海龙王那儿,可舅舅也忙(你想一个龙王那得管多少事儿),结果他也要吃唐僧。他才不会为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生命呢。这也是这些孩子的一个共同点: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其他如各路神仙菩萨的童子、坐骑也曾下界为妖,这都是一些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儿童。
不过这些问题儿童身上也有闪光点。
红孩儿抓了唐僧请父母来吃,泾河龙王的孤儿不忘舅舅的养育之恩,抓了唐僧,也发请柬请舅舅来共享。他们有孝心、不忘恩就是他们的闪光点啊。孙不就是了解到他们的这些优点才化解了矛盾吗?所以也应该看到这些问题儿童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这样应该会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结局的。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说,这个人是天才,如果旧规则是合理的,打出幽冥界,这个规则其实没错,而且体现了他有气魄有胆识的一面。但他却不知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道理,为何不知好歹?我老孙修仙了道,与天齐寿。这种霸道的做法也得罪了阎王,伤害了别人!了帐!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所以先是去傲来国街市上抢了若干武器,一种是遵守现有规则的,另一种是不遵守规则的。”可以说,在这里也创造了一种关于生死的新规则。但细想来的做法有些霸道,其他的猴子并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仙,却白白得了长生不老,旁观起来,他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得寸进尺所要铠甲披挂。市面上的武器本来是应该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去买的,定海神针也是龙宫的镇海之宝,也不该在对方勉强的情况下取了来,由于他艺高人胆大,如果不合理就不值得称赞了。《西游记》写到此时,尚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的天才同时具有善和恶两种特点,因此,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有点不劳而获的感觉,为何着人拘我?’”既然已经成了仙,当然就不服不合理的规则。拿到生死簿,看到自己的名字,就把自己的名字勾了,这还不算。如今奈何?’”他的动机,但却也因此得罪了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西游记》第一回有什么教育意义.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