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包香,槲包甜

时光匆匆,一眨眼,又到槲包飘香的时候。

时下,各种洋节琳琅满目,可能年龄的原因,并不热衷于过洋节。但在我的眼中,传统的节日,比如端午节还是蛮有诱惑力的。

在卢氏,端午节吃了槲包,才算过了端午。每年每年,这个节日都在艾草的特殊味道中,在伏牛山槲叶的清香中,款款漂浮起来。

和平川的人家比起来,山里人相对贫穷,但特产却不少。在卢氏的大山里,就盛产着谷子、黍子、红枣、豌豆等,而一种青冈科树木——槲树,则是卢氏所在的伏牛山区所独有的。槲树的叶子带着一种独特的香气,形如手掌,还具有防腐作用。

山里人就地取材,用取之不尽的槲叶包起了很有地域特色的“粽子”,称为“斛包”。每当槲叶长到初夏时节,山民们便三五成群上山采摘下足够一年用的槲叶,洗、煮后消毒备用,然后将自家山旮旯小片地出产,又用石磨磨出或石臼捣出的小米、黍米,也有买来糯米的,和红豌豆、花生等按比例搅合一起,泡在大盆里,这便是槲包的“内容”。

手不时伸进大盆,当感觉米豆泡泛泡胀了,就一家人围坐一起,开始槲包的包和捆的过程,然后烧柴禾在大锅里煮、小火慢慢焖熟。而摘下的大部分槲叶,则用来一年四季的蒸馏手工馍和红薯芋头等。这种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岁月,槲叶可谓卢氏深山农家厨房离不了的“帮手”。

然而,真正让我高兴和怀念不已的,还是小时候过的端午节,在林场家属院时。大人们上班很忙,但凡逢年过节,都还是会抽空满足全家人尤其是小孩子的新奇感。

当小麦已黄梢,山杏也渐渐泛黄,地头坡边艾叶散发着淡淡的艾香,“老婆放牛”的清脆叫声在山间回响的时候,浓浓的端午节就跟着来了。这时,一位驼背的农人,就踏着田野的清香,迎着清新的山风,挑着一担新采的槲叶,从大山里逶迤而来,来到家属院,咧着憨厚的大嘴,绽开满是皱纹的笑容,就开始泄嚯卖槲叶了。箩筐里绑好的一捆捆槲叶,翠生生的新、鲜嫩嫩的绿,像一只只大手掌,挂着晶莹的露珠,喜盈盈的如同带她们来的主人。很快,院子的人们围上来,问长问短,嘻嘻哈哈的伸手挑着。我们也挤上前看热闹。

在我的家里,过节时的购物多是父亲的事儿。在端午节的前四五天,父母亲就开始张罗了。母亲会交待需要买的东西,父亲拿上粮本、面袋,骑上自行车就到离家五里远的街上粮店。父亲一上午把包槲包所需的原料都采购回来,在大院里烧大锅煮糊叶、稻草之类。然后,是母亲全权操持,把小米、红豆、红枣、花生之类杂粮好好淘洗下,分别泡在大小盆里。第二天早上,把槲叶和稻草等都拿到河汃里清洗好。父亲提着篮子和母亲一道,有时我也会跟屁虫样粘着。但见河边,绿油油的草坪上,姹紫嫣红,美极了。一些挽腿的男人,蹲着的女人,悠然自得地洗着斛叶,嘻嘻哈哈的笑骂着,我们疯玩打闹。在这清凉的河水中,在这静谧的山间田野上,构成了一副晨曦中的端午上河图。

槲叶洗完,待一切备好,大人们坐在泡米大盆前,开始包槲包。母亲慈祥的脸上盛满了快意,一手拿斛叶,一手惬意地捞米放豆。

我看到那个有趣的阵势,就高兴的夹拉上玩,也不管手净不净,就伸到盆里抓米玩。大人会立刻吆喝,会赶紧给我分个活儿,叫我把那几卷卷的稻草或粽叶劈成绳子,好绑槲包用。我觉得这个好玩,就喜滋滋地干开了。但有的劈得细的要断,有的宽得绑不成,大人就笑我说,你还是捉槲包吧。让我接住一扇等着,再接着一扇时,就和大人协作双扇合拢,用稻草和粽叶绳捆绑起来。每当这时,大人总要不时交待槲包单扇要放平拿,手指要压住两端叶子,不要让里面的水都漏了。我觉得这个更好干,不就是拿好嘛!可一会儿,就心不在焉的玩开了,抓抓水,挖挖米,手上的单扇槲包一头高一头低,里边的水淋淋拉拉往下漏了,地上快成水潭,我的裤子也湿了。待大人那扇槲包包好,和我手里这扇绑捆,大人才看到,就边笑边吆喝,说我越帮越忙。大人还得把那槲包一头叶拉开,一手拿着竖起,一手再撩灌些水,再又绑好。

待槲包包完,父母亲把它们横一排竖一排都码排在大锅里,加水,压上沉重的净光石头。晚饭后,烧火开煮。夕阳下的大院,炊烟袅袅,槲包的香味儿,在这五月的田野上空飘荡。

到了端午节前的晚上,母亲把早已备好的新衣裳,如小裤衩、小凉鞋、红妈兜儿放在床头,还有抽空做的香布袋,花花绳搁手边。我高兴的接着香布袋,爱不失手的嗅着认着,这个是猴子,那个是蚕儿,柿子疙瘩.......,红红绿绿结成一串,小巧可爱,能香死个人。母亲看我喜欢的样子,笑笑说,放那吧,明早上带。又再三交待,明天早上可得起早点,去河汃洗洗脸,洗洗眼明,身上虫子不咬。

第二天,早早地大人就叫起来,拿上毛巾下河汃洗脸。他们的意思,这天早上河的水好似露水,洗洗好的很,必须去河里洗。河边上,翠绿的草丛挂着晶莹的露珠,含羞欲滴,勾起我些许洗手洗脸蹚水的贪婪。旁边的大人伺候着孩子们也在洗闹着,互相打招呼说,哪哪有艾草,丁古篓草,银花等等。一会儿,一个个大人就抱着一捆艾草啥的,回到大院,家家门边挂着,说是辟邪。浓浓的艾味儿,飘满了大院。

这会儿,家家户户的门前,早饭也端上了桌,围坐在一起吃槲包,邻里间也拿着槲包,乐呵呵地相互问候着,东家送一盆,西家送两抓,相互赠予分享,传着平安,送来吉祥,一派节日的气象。当然,最高兴的莫过于我们小孩们,穿着新衣裳,带着香布袋,绑着花花绳,脑门发烧得连吃槲包都不安省,跑上院喊,到下院叫,一群群,一伙伙,凑到一块,兴奋得你看看我的花花绳,我嗅嗅你的香布袋,相互显摆,各自炫耀着。就连院子的鸡啊狗啊,“嘎嘎”地,也飞跑着、欢叫着,窜向“目标”,大口大口地嚼吃着人们吃过扔掉的槲包叶子,有滋有味地享受着节日带来的好处,乐不停口。真真是难得啊!

待我在城里成家后,虽然端午节的乐趣远不能和作小孩子时的山里相比,但多了一份“白吃”槲包的口福。婆婆会年年从山里老家给我们捎带些槲包吃。当然,父母也是年年包,年年送。这“送端午”是卢氏西南山一带流传多年的一种风俗。父母在端午节包了槲包,给出了阁的女儿家送去,一般还要配四色礼,如槲包,花馍,白糖,扇子。到城里住后,父母仍然延续着在山里包槲包“送端午”的习惯。当然,一切的原材料,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殊不知,我兄弟姊妹四家,还有姑家,姨家、邻里等等都要送,父母包槲包的工作量很大很累。我若有空闲,也乐得回娘家为父母搭把手。其实父母因年岁的不再年轻,胃口越来越不好,他们并不大爱吃槲包,因为消化不了。结果往往是他们吃的没几嘴,却都送给了我们。可他们送的高兴,仍然一年年滴包着,乐此不彼。我们知道,父母主要为满足儿女们的需要,也是找个和儿女们见面的由头,想尽力多给予儿女们点温暖,“送端午”,自然要送槲包了。我出阁二十年来,父母从不怕包槲包工序的繁杂, 一年年地包和煮,每包一次就是一大锅。他们在庭院里支起炉子,用到处搜寻来的柴禾旺火烧着,他们忍受着灶火的烘烤,从不喊热喊累。灶火映红了他们的脸庞,槲包堆起了他们的幸福。

这份渗透着浓浓亲情和山野清香的槲包美味,我享受了不知多少次。慢慢地也懂得了端午节不少的习俗,并津津乐道,也有了传承下去的想法。很想让多少代人把美好的企盼,寄予这捆小小的斛包上,一直传续下去。

这些年,公公婆婆早已离去,父母也早退休了,年龄不饶人了。我们实在不忍心再接受父母的馈赠,就在我们的再三劝阻下,在大前年,他们终于停下了包槲包的“节目”。我们会从市场上买些现成的槲包互相赠送,和父母亲戚好友聊聊端午趣事,说说家长里短。

这些年,一到端午时节,街头摆放的槲包就琳琅满目,超市里也有卖槲包的。年轻人嫌麻烦,都不愿意让父母亲手包斛包,更别说静下心来闲哄了。倒是我们中年以上的人,总爱回想念叨多少年前一起包槲包时的节日幸福。

我这人,是标准的“吃货”和探索者,爱在厨房和居家耍浪漫的艺术,特别对小吃很上心,爱吃个稀嚓。特别是看到或吃过的美食,都想自己尝试一把,爱揣摩个究竟,享受小厨艺进步和收获的乐趣。有的还是尝试出了那种美好的味儿。就说煎饼吧,手工拉条吧等等。还说槲包吧,到端午节,我也会在街头小摊上买几抓回家品尝,看望父母亲时送去。但总觉得没有自己包的味道好,而且一过了端午节,街头就一下子没了槲包的“倩影”,就想着趁着节日多买点槲叶,到了平时,啥时候想吃了就自个包,自个煮,只弄少量的,还管他节日不节日呢!

于是,在这几年的夏秋季节,我就有了几次“行动”。但得留心,我是把包剩的槲叶和吃过的槲叶洗干净晾晒后藏好。劲头一来,说包就包。撒长腿跑去买米,花生枣啥的家里的能用就用。在头天晚上把米豆杂粮和花生枣都洗了泡上,然后把叶子煮了洗了。第二天很轻松的开包。先垫四片叶子,捞一把米搁几粒花生几颗枸杞大枣,两边叶子对齐一折,先紧一头叶折叠,再把另一头灌水,再折叠,两扇一并,一绑,就一捆槲包了。

刚包好的槲包,先生乐得掂在手上,笑着说,槲包其实是个美好的艺术品,你看她喜庆的样子,多像个生活甜蜜的夫妻。边说边来回翻看,由不得也忘了,手上的斛包水长流。我笑他和我小时候捉槲包一样癫憨脸。待斛包煮熟后,闻着那香味儿,看着那一捆捆的“夫妻”槲包样子,先生已迫不及待了,捞上一捆也不嫌烧人,可尝上了。连声夸赞自己包的槲包又粘又甜,口感极美,最好吃。我们会立刻拿些给父母亲戚尝,给朋友尝。只要大家开心,槲包才是真的甜。

在郑州上班的女儿还没到出门的时候。我想,待女儿成家了,我们也要在家里包些送去,或者去郑州和女儿一起包。闲哄的人多,自然就包得高兴。不由生出一番遐想:再过几年,就和女儿一家围坐在一块,闻着那斛叶的清香;我也在和女儿唠叨,如何如何的包斛包,才会整洁,才不漏陷儿等。其实也是童年梦的重温,因为那样的场景,那份感受,那种亲情,永驻记忆,每每闪现。

此情此景,好希望端午节这个陈年老酿的风俗文化,能不至于丢掉,而发扬光大,继续散发诱人的魅力。

这几天也想练练手,准备自己包槲包尝尝。

【编者推荐】端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吃粽子,抹雄黄,采艾叶,挂香囊”。但对我们卢氏大山里的人,槲包情结比粽子更浓,这也源于我们大美卢氏独有的一种天然食材---槲叶,当年曹靖华曾寄给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卢氏槲叶也给予高度赞扬。作者通过细腻的笔法,描绘了小时候过端午节包槲包、吃槲包,穿新衣,挂香囊的种种情景,回味浓浓亲情并要将它发扬广大。

作者简介:常芝芸,女,官坡人,林业系统退休职工。喜欢做码文字游戏,借以记述或亲历或心路,抒发情思情怀,在市县级文学刊物发表过数十篇作品。作文不求大成,随性而为,只供回忆,唯求快乐,尽力充电,做有品位的自己!

本期编辑: 张 瑞

微信公众号:LSWY1818

欢迎关注卢氏文苑,点击“阅读原文”,留下你的精彩评论!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