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的倍数的特征(“9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探究)
- 知识
- 2021-06-06
- 274热度
- 0评论
9的倍数的特征
貌似法不同,实则理相通
——“9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探究
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的常规做法是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让学生先找出2、3、5的一些倍数,再通过观察获得发现,然后总结出2、3、5的倍数的特征,至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就可以,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却要看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的道理却不曾提及。学生学习数学,只有掌握知识的本质,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于是,在学完3的倍数的特征后,教师引导学生对9的倍数的特征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听音辨数,让学生发现问题
“我根本不需要看,只用耳朵听,就可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9的倍数,你们相信吗?”教师的一句话,点燃了一堂课。“请一个同学在计数器上随意拨数,一颗珠子一颗珠子地拨,让老师能够清楚地听到每颗珠子拨动的声音。”在一声声惊叹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激发。“老师是听出来的,那你们猜猜,9的倍数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由于问题直击学生的困惑,他们竞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听不出是几位数,所以与数的位数无关。
生2:听不出珠子所落的位置,所以与数位也没有关系。
生3:虽然听不出每个数位上有几颗珠子,但能听到一共有多少颗珠子,所以9的倍数应该与珠子的总颗数有关。
生4:9的倍数是不是和3的倍数有着类似的特征?我猜测,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
很显然,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找到了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接下来就是通过检验为自己解惑。
二、设计路径,让学生善于探究
一条路跟着他人走十遍,也不及自己磕磕绊绊摸索一遍印象更深刻。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提问:“这位同学猜测,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我们可以怎样进行研究,验证他的猜测呢?”学生开始认真思考,寻找研究的路径。
生5:我们准备利用数表找出9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再看这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不是9的倍数。为了避免特殊性,数表可以扩充到200以内,甚至1000以内。
生6:我们确定好珠子的总颗数,再任意拨出不同的数,可以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看拨出的数是不是都是9的倍数。
生7:我们打算在计算器上随机输入一个数,再乘9,将乘积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看和是不是9的倍数。每个人尽可能多地研究一些数,全班同学加起来,那就有很多例子了。
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就应该顺应这种天性,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在关键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们研究完后进行交流汇报。
生8:我们组同意这个结论。以162为例,162是9的倍数,1+6+2=9,9是9的倍数,数表中所有被圈出的数也全部符合这个规律。
生9:我们组也同意。我们组采用拨珠的方法,分别用9颗珠子、18颗珠子随意拨出了8个数——9,54,135,2223,198,99,2394,35721,每个数都用计算器验算了,都是9的倍数。
生10:我们举了很多例子,全部算过,都符合这位同学的猜测。
三、挖掘深度,让学生学会类比
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由表及里,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将知识理解透彻。
师:刚才我们虽然用不同的办法研究了很多例子,都符合“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这一猜想。问题是,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有没有可能,有一个数我们没有研究过,刚好就不符合这个规律呢?
生:是啊,很有可能!
师:那我们有必要换个角度研究这个问题。(出示珠子图)18中的1和1+8中的1意思一样吗?
生11:不一样。18中的1表示1个十,十位上拿走9颗珠子,剩下1颗珠子。剩下的1颗珠子与个位上的8颗珠子合在一起,也就是1+8,得9个一,正好分完,所以18是9的倍数。
师:你们还会联想到其他的数吗?
生12:1个百,9个9个地分,分完剩下1个一;类似地,1个千,9个9个地分,分完也剩下1个一;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那这个数位上的数9个9个地分,分完就剩下几个一。
结合学生的作品和交流的过程,教师简化成类似的等式:135=100+30+5=(9×11+1)+(9×3+3)+5,判断1+3+5即可。
师:假如任意一个四位数[abcd]呢?
生13:四位数[abcd],我们可以这样理解,[a]在千位上,即有[a]个1000,它可以分成999个[a]和1个[a];同理,[b]和[c]也可以这样拆分。运用加法结合律,前面部分已经是9的倍数,不需要考虑了,所以判断这个四位数是否为9的倍数,只要考虑后部分也就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否为9的倍数。这样就不存在特例了。
学生们从经验出发,通过举例表达、图示表达、符号表达,由不完全归纳到完全归纳,疑点步步被消除,思维逐渐清晰,在深度思考中感受数学的简约灵动之美。
四、借助铺垫,让学生敢于拓展
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教学还应当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教师继续铺垫,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与数的倍数特征有关的知识。
师:发现了9的倍数特征,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14:为什么3的倍数也是根据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来判断呢?
生15:为什么2和5的倍数是根据个位来判断,不用看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呢?
师:这些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大家课后可以想办法再研究4、8、25、125的倍数的特征,还可以试试研究7、11、13等其他数的倍数的特征。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行!
数学课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找准基点,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他们去伪存真,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这样一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实现“貌似法不同,实则理相通”的思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