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爱的作文(哲学语境下的思辨作文:关爱与隔阂)
- 知识
- 2021-05-18
- 139热度
- 0评论
关于关爱的作文
【实战文题】
有人说关爱可以消除一切隔阂,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哲思梳理】
生活中,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在各自的环境中生成的情感、思想各不相同,因而,人们之间的隔阂在所难免。但隔阂是一种排他性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恰当的关爱能将它消除。
爱是指爱者指为所爱的对象去做一些事情,如爱智慧就是去从事智慧的活动,爱祖国就是为祖国去从做一些事情,爱他人就是为他人去做一些事情。爱包括爱自然、爱自己、爱他人。爱他人就是友爱,关爱他人就是为他人去做一些事,使其生活的更好。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美德,它有两个最重要的价值。第一,人“必须共同感觉他自己和朋友的存在,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共同生活和分享彼此的言论和思想。”渴望共同生活,分享彼此的资源是人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说:“没有人愿意孤独地享有哪怕全部的善,因为人在自然上就是政治的和倾向于共同生活的动物。”人要生活就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一个需要满足后又会有新的需要,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每个人一生都是活在需要中。而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满足自我的需要,众多的需要是别人提供的。人无法摆脱对别人的依赖,当获得别人的帮助,使其更加完善,就会视帮助他的人为自己。有着隔阂体验的双方无论在情感还是在思想都是一种不完美状态,都有一种完善自己的需要,当获得帮助,原先与此人在情感与思想上的隔阂就会消除。
第二,“如果好人朋友的实践是令人愉悦的,那么幸福的人就需要这种朋友,因为他想要观看良善的和属于他自身的实践,而他的好人朋友的实践就是如此。”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趋向良善,而他在从事自己的活动中往往无法或很难看到自己的行动。这缘于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肉身局域内,以自我认知的时空而形成自我中心的视角。正如一个运动员无法或很难在自己的精彩表现的同时观看到对方的表现,由于他们的水平相似,因而,其中一个表现可以视作是属于另一个的,从而就可以构成相互观看的镜子。
关爱他人,走近对方,把自己的思想、灵魂近距离的呈现给对方,使对方在观看中,同时也看到了自己。隔阂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对方。如果没有关爱,偏见双方一直看不到自己,就永远活在偏见中,相互保持着隔阂。关爱他人能使对方看到良善,并且能反思到自己的不足。在观看与反思中,体验着隔阂的人能看到对方的优点与自己的问题,会主动改变自己,亲近对方,从而隔阂消除。
关爱是一种情感施予,原先情感上的隔阂容易被爱消除,而思想隔阂想要消除,难度较大。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三种:利益友爱、快乐友爱和德性友爱。利益友爱,解决对方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要,为对方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使对方得到满足。这样的关爱可以解决不对等的隔阂,如穷人与富人,无知的人与有学识的人,这样的隔阂原本也是源于不平等的物质与精神差异,一方在得到另一方帮助后就消除了隔阂。
快乐友爱,双方不是在满足各自的利益,而是分享着共同的快乐,一些性情、品质、精神、信仰相似性的人,产生隔阂后,能分享到对方的快乐,在此体验中自己得到感染,也快乐起来,从而消除了彼此的隔阂。
利益关爱、快乐关爱,能消除情感上的隔阂,但思想的隔阂很难被消除。德性友爱,是完美的友爱,消除一切隔阂。德性关爱中,能够关爱对方自身,而不是关爱对方的属性特征,因对方自身之故而希望对方好,在最高意义上实现了相似和平等。这样的关爱下,超越双方思想、信仰,达到追求人生的终极目标的境界,能超越彼此间的隔阂,也能超越人生中一切烦恼。
亚里士多德对人生与人性持有乐观的态度,可是在悲观的人眼中,关爱没有任何价值,当然也就很难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宗教哲学家奥古斯丁就是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持乐观的态度来看友爱是对人性的自信与骄傲,他批评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的最大问题在于对人自身的有限性的认识不足。他相信人性是恶的,人无法摆脱人性软弱的堕落倾向。他说:“在此生的悲惨境地,我们经常染上一种如同疯癫的无知之病,把敌人当成朋友,或把朋友当作敌人。”他不光说友爱是无益的,还说了友爱的真正危险之处就在于打着爱的旗号不顾真伪地投其所好,这种伪装成善意的友爱相比敌人更具煽动性、更容易迷惑人,更令人害怕。
奥古斯丁把人性的恶的根源理解是善,他说“恶就是缺乏善的事物,此外没有别的恶。”“善的缺乏就是恶的根。”他的这种辩证的态度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友爱是有缺陷的,一方面有意识地指向更高的善才能实现友爱。他的意思说,上帝给予善,善才能到达,这个上帝本质上是每个人自己。也就是如果要想消除人的隔阂,只有依靠每个人对爱的觉醒,当一个人有爱的觉醒了,他人给予关爱时,他们之间才能产生善的共鸣,才能消除隔阂。所以说,仅仅靠一个人一厢情愿的给予关爱,隔阂是消除不了的。
康德曾经以理性的态度来讨论人间之爱,他认为爱是不可以被要求,也不出自义务,爱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爱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感知的事情。关爱的产生不能以我“应当”为基础,也不能建立在我“意愿”之上,更不能将关爱规定成为一种义务,如果这样就是一种强制,并不是关爱。
康德还认为爱出于自律而不是他律,自律就是自己为自己立法,自己感知到这样做,而他律就是外在事物是自己立法的根据,这种情况,这种外在事物是一种欲望的化身,去关爱一个人,因为我通过展现爱的行为,可能从对方那里获得其他的东西。
爱是一种自由的意志,所谓自由意志就是我们行为的原因是自己所确立的,我我们自己的建构下生发,结果受到我们自己而掌控。自己是自己因,也是自己的果,外来的因素完全不可以左右我们,关爱一个人是自己的意志所为,不受任何外在要求与暗示。
从康德关于爱的三个方面的解释,关爱与隔阂没有因果联系。带有目的行为,不是真正的关爱,爱是一种情感,不附着任何外在因素。带有目的帮助一个人,不是关爱,只是一场交易。为了消除隔阂而去关爱对方,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不是真正的关爱。当关爱一个人时,应该抛弃消除隔阂的目的,只为关爱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