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写作者的故事

图| 鲁敏 / 半仙幺幺
鲁敏其实是文学领域的闯入者,就像多年前她闯入别人的生活一样。在90年代末,鲁敏在邮局工作的中期,她一次失误多找了顾客50元。那时的50元可不是小数字,不得已下只得根据寄件地址,找到对方家里。
当她闯入这户炊烟升起的人家里,打开门的一瞬间,她突然发现了比找回50元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一个没有掩饰的新的空间。饭菜的香味混合着婴儿的气息,挂在空中加长的衣服遮掩着视线。这种没有处在接待外来客的状态让她感受到热乎乎的真实,平凡而动人的气息让她嗅出了文学的第一种味道。
鲁敏似乎从那时起就拥有了和自己灵肉分离的能力,她常常以第三视角审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状态。她后来职位已经升到局长秘书,但她对单薄的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更加失望。她站在位于南京鼓楼大厦楼顶的办公室,她俯视楼下攒动的头顶,她不可控地开始猜测这些人的身份,工程师,小偷,甚至幼儿园老师,也可能是她自己。

她意识到自己兼有在上面观看和在下面行走的双重身份。她更加迫切地渴望贴近这些人,去感受他们生活里伤心或狂喜的瞬间,她若有所思,把公文关掉,开始写小说,这个举动颇有仪式感地正式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生涯,一个她终生难忘的平静的下午。
就像新作《奔月》这个名字所表现出的对空间的冲劲儿,鲁敏一直反思着人和地球和空间的关系。在很多年后她依然能想起做邮电行业报记者时,跑在邮路上把邮寄的袋子搬到不同的空间位置,她觉得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像一群蚂蚁在不同的洞穴中穿梭,这种感觉沉淀为一种关乎人和地图移动关系的价值观,最终在她离开邮局10年后变为小说《在地图上》。

事实上,在邮局工作的经历长期是鲁敏写作的第一素材,她在这其中总会不知不觉地给自己一些仪式感。比如写到邮局营业员时,她会让小说中的人物佩戴和她当面相同的0429的工号牌。
在鲁敏看来,小说便是一种跟自己开玩笑的奇妙方式。她的新长篇小说《奔月》中有个叫小六的角色,这本是在她的家族里排下来给她的小名,本是随手一个代称,但是随着小说人物的逐渐丰满,渐趋有血有肉,她意识到再也改不了别的名字了。

在十九年写作经验的培养中,鲁敏不再满足于自己所见的一手素材,发掘他人生活、二手生活的魅力更加丰富了她的题材。她常跟朋友开玩笑,现在你跟我聊的已经是写作素材了。事实其实也相差无几,不过她更看重写作架构的理性和技术,就像刷墙般用深入了解过的相关专业知识一点点涂色。在鲁敏看来,有点土的采风或者体验生活的词汇正蕴含着完善写作生活必要的琐碎时光。
节奏是鲁敏写作的另一个核心要素。一种是她的个人生活节奏,她说写作者就像一个挖煤工人,即使今天把手洗干净了,指甲缝里依然留着煤渣的痕迹,她的生活节奏也在时时为文学所调控。二是她的作品节奏的控制,她认为这是最体现文学性的地方,一个人的六十年可能在作者笔里只是一句话,而一个细节的甚至没有互动的三分钟却可以写好几页,笔下人物内心上的汹涌可以带给读者新的戏剧感,成熟地把控作品节奏的能力会成为每个写作者的标识。
提到公众号的网络新文学形式,鲁敏态度并不保守。在她眼里,每个人想看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没有高下之分,写不同东西的人其实是在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她很期待文学的多样性丰富起来。
也祝愿鲁敏老师的作品闯入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往期文章-
分手了还能一起赚点钱
已经提不起劲去爱一个人了
我爱过一个人
不欢
欲望与偏见(上)
欲望与偏见(下)
她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