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不是福是傻(吃 亏 不 是 福)

每逢年底,焦虑和糟心事都跟商量好一样扎堆找上门来。
周末跟好友聊天,她跟我倾吐了最近工作上的负面情绪。组里一位同事离职了,年底招不上人,她跟剩下的那位同事(先叫她刘姐),暂时需要分摊只增不减的工作量。
本来是两个人协作完成项目,她却变成了出力的大头。有些工作需要下班后线上进行,不在领导眼皮子底下,刘姐就开始以各种理由偷懒。
不是跟她说今天来大姨妈了,就是说明天亲戚来看病,需要陪同,顺势再把手里需要推进的工作扔给她。请假不找人事,三番五次到她这儿来报备。
她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可休息时间被频繁占用,也想着不然下次就找理由回绝过去。可是每个下次,她还是不太情愿地答应下来,背地里生闷气。
跟家里人通电话,妈妈还是会安慰她什么“能者多劳”、吃亏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都是她从小就听过八百遍的话。
我看不下去跟她说:你下次直接拒绝她就行,这么帮她分担工作,她工资要不要分你一点儿?
她说“我也不是没想过。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同事,关系搞得太僵不太好吧。你说我吃了这么多亏,怎么也没碰见一个福。”
吃亏是福,这话看似宽容大度,不过是用在已经吃了亏没办法情况下的自我安慰,因为事先你肯定不知道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福。
同理还有“苦难是财富”,事实上苦难只是会让人感到挫败和痛苦,让你变得强大的是那个坚强直面苦难的自己,要感谢的话怎么也轮不到苦难本身啊。倒是中国人这种善于自我安慰的精神还蛮值得学习的。
来自微博@Guideuhome
小时候被长辈教育过那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话,经过一些事件的检验会发现并非那么站得住脚。
我上初中那会儿,班里有个不怎么起眼的女生。皮肤黑黑的个子小小的,话不多,总是独来独往,成绩也只是中下游。
这个长得瘦小看起来还有点孤僻的女孩,很快成了调皮男孩们首选的霸凌对象。他们撕碎她的作业本,在她的凳子上涂胶水,在她路过时伸腿绊倒她后哈哈大笑。
面对这些拙劣幼稚的把戏,她也只是默不作声地买新的作业本,用湿抹布把凳子擦干净,摔倒后趴起来拍拍屁股继续走,甚至都不回头看一眼。
她越退让,那些人就越得寸进尺。直到某天上体育课,她把运动服外套挂在一边跟着全班做运动。跑完步她察觉到自己来事儿了,去栏杆上取外套想围在腰上,却发现外套上豁了一个大口子,背面还用彩笔写了辱骂的字眼。
这次她没有再忍下去,拿着校服去找了班主任。班主任非但没帮她说话,还在教室里大声呵斥她说:“你不惹别人,别人怎么会惹你”。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巴掌拍不响”不知道多少次被老师用来和稀泥。问题永远没有解决掉,小混混仍然欺负别人,老实孩子继续受欺负。
一个人性格形成、为人行事的方式,除了成长环境,最大的影响来就是来源于父母。
父母那辈的人大多朴实,他们安分守己一辈子,时代和文化让他们“不惹事”的温吞思想根深蒂固,通常也会这么教育自己的下一代:被人欺负时,能忍则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可在当代社会生存,适当的虎劲儿还是有必要存在的。教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强硬,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
好在我的家庭教育告诉我“不要欺负别人,别人欺负你也不行”。这话还是挺受用的,以至于我活到现在算是没受过什么欺负和委屈。
来自微博@咆哮女郎柏邦妮
不过我这两年发现自己的一个小问题,也是跟父母有很大关系。
我是个不太喜欢寻求帮助的人,从小家里会跟我说“自己能做的事情就不要麻烦别人”,导致在我看来给别人添麻烦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哪怕是再小的事儿。
甚至朋友打车顺路送我回家我都会拒绝,也会被人误解为“她是不是压根儿没拿我当自己人”,显得客气又生疏。也是后来才明白,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因为互相帮忙和“麻烦”而变得更亲密。
长大的过程中会发现,他们说的话生搬硬套不一定好使,实打实挪到环境里应用了才知道是否是所谓的“真理”。
多数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定对,但出发点一定是“为你好”。
年纪越大经历的事越多,往往会让你更清晰地分辨他们的话哪些会被淘汰,哪些依然是受用的,一味顺从或是反抗都不可取。
第一次做父母嘛,只会把身上吃过亏总结出的经验统统告诉你。但我也是一次做人,并不想委屈自己。
插图 / 网络
头图 /阿仁Aaren
「今晚22:22的报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