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养气,养心,它们是我的人间食粮
- 百科
- 2021-03-06
- 87热度
- 0评论
第一本书: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
年初开始读这本书,读得很慢很慢。心烦意乱,举止浮躁的时候会拿出来读,所以始终放在我案头左侧。我读过一些西方哲学家的书,古代哲学家的书,始终感觉不像陈嘉映这么亲近,他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当下,这个现实中。和我一样的现实中。和我一样的病症中。我们一起面对这个时代。
第二本书:朱新建《打回原形》
这一本也是我的心爱,一直带在身边。朱新建是个大随便,凡事无可无不可,没个形状,你读他的书,好多话简直不能听!他说来世想变一台手扶拖拉机,被一个健壮的乡下女孩子高高兴兴地开。你说这能听吗?但是老头子有真东西。关于画画,他的一亩三分地,他比较较劲,比较当真。他说笔墨,看的不是笔和墨,看的是笔墨中的心性。他的字里头就有一种劲头在。反正是比较对我的脾气,你们就随便看看吧。
第三本书: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
每年我都会重读几遍汪曾祺,大概已经有十五年了。就像出国回家,想吃古蔺萝卜干,那个味道是我的根儿,汪曾祺也像是我味觉的根儿,心灵的根儿。汪曾祺大部分作品是五六十岁之后写就的,是一个老人。世事通达,不幼稚,不激进,不撒谎。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这个世界。职业,他能看出门道。手艺,他能看出人性。我喜欢的是他的这份”饶有兴致”,能安然度过各种人世境遇。
第四本书:珍妮特温特森《时间之间》
她的每本书我几乎都读了。才华横溢,才华横溢之后更纵深的东西,似乎缺乏,然而才华横溢啊。她写的不少题材,我觉得都有点儿取巧,但是看的时候还是会神迷,会进去。才华横溢啊。这是一本取材莎士比亚戏剧的小说,翻转成现代文本。最有意思的是塑造了一个暴君,双性恋暴君,他爱自己的发小,一个男子,也爱自己的妻子,一个美人儿。他时刻焦虑他们在相爱,同时,幻想这个部分,又让他无比兴奋,性欲勃发。恐惧还是向往,他说不清。古人说“性命交关”,我觉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爱的正是我们怕的。
第五本书: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
老师原话:巴赞这样真知灼见,语言精致,充满情感的电影理论都不想看,你还学什么电影啊?
最赞的是这一版是纪念版,随书附赠光碟,所有书中提到的段落都有,相当珍贵,老师说是:“简直是巴赞给你拉片!”
太早以前看不懂巴赞,现在再看,突然觉得气息好熟悉,那种狂热和虔诚,一如今时。
第六本书:沈从文《从文自传》
很惭愧最近才读这本书,在人生最疲惫,内心被揉搓得一无所有时。
慢慢的读,心里得到一种安定的力量,安宁的看待人生,同时保有情感的力量。
写得真好,写凶险,写残忍,写愚昧,写美,写自然,写生灵和生命,
一切都混沌一体,未开,未化,凶险自身也纳入更广大的生命循环中。
第七本书:尤瑟娜尔《东方奇观》
是王小波在书里推荐,好奇找来的书。好得令人目瞪口呆。
第一篇就把我震住了:那种意象,那种幻想,就像小时候看《末代皇帝》,
对东方的想象未必对,但是别有一股妖魅慑人。或者就美在不对。
除出强悍得一塌糊涂的想象以及这种想象折射出女作家强悍得一塌糊涂的气魄之外,
我震惊于她浓烈的情感,投注在遥远的东方异国的异常浓烈的情感:
漂泊的画师和他的弟子,教士的爱上强盗的妻子,女神的头颅娼妓的肉身……
最后这个故事,我总觉得没有写完,想要重写它。
第八本书:安娜加瓦尔答《我希望有人在什么地方等我》
短篇都是短篇,短篇最难写,短片最难拍。
松弛,跳跃,看似随机捕捉,其实是精心设计。
大多写最普通的法国年轻人,和现时的我们心态,生活相差无几,
温暖,细微,真实,让人落泪。
有一位大叔说,感觉和我的博客气息很像,我恬不知耻的接受了。
第九本书:浦泽直树《怪物》和《二十世纪少年》
永远记得第一次看《怪物》的情景!
我坐在电脑前,手脚冰凉,一动不动,一口气看完了十八本,看了十四个小时,震撼得要死。
以前老觉得日本人写情调很牛逼,编织故事不如美国人,看了浦泽才知道完全不对。
《怪物》的故事太鸡巴牛逼了!!!
大概因为我是编剧,本能的对剧作更感兴趣,虽说《二十世纪少年》情感上更打动我,
但是就技巧来说:毫无疑问,还是《怪物》!
第十本书: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最近刚借到本书的台湾版,据说也是唯一的完整版。
喜欢看民国时期人物的面孔,匀净,周正,端宁,还没有被恶毒和残暴殴打过,一副泰然的舒坦。
过去的事有人不愿意重提,比如苦难,比如残酷,比如错误,比如人心的荒凉,
我没有亲历过,但是我想记住。
第十一本书:昂利皮埃尔 罗奇《朱尔与吉姆》
特吕弗的电影我爱看,这本原作也相当喜欢,一度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七十三岁的老头写男欢女爱,且写妓女,写三人行,写得简单,随意,带有一种意兴盎然的劲头。
薄薄的一本小书,虽有战争,不写人事沧桑,虽有岁月,不写岁月无情。
只写爱情,写爱情的残酷,拖沓,无聊,反复,占有和种种如此无法遮蔽的美好。
第十二本书:《巴黎:家的私设计》
这本书让我对“攒家”重新产生了冲动和希望和灵感。
那些美好的家让我知道,“家”不是一开始装修完毕,举家入住的。
家是一个慢慢积攒的过程,永远在变动,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