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营养过剩的教育现象
- 百科
- 2021-03-06
- 237热度
- 0评论
碧海蓝天
对话嘉宾柳袁照 李大圣
对话主持 李斌
营养过剩的教育现象
我想谈谈为何我们今天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出现营养过剩即奢侈化的趋向。
平心而论,我国各级政府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战略重点来抓,这是很好的事情,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具体抓什么,怎样抓,我认为还需慎重。例如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很多地方在改造或新建学校的时候,往往会划出几百乃至上千亩土地,投资数亿元——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可否认,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教育的重视,是教育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奢侈化现象,或者说教育的营养过剩现象。我到过欧美很多国家,对那些国家的学校考察时,我明显感觉到中国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是世界上一流的,有些地方甚至连美国都无法赶超我们。
这是物质层面的奢侈。我想中学教育,它的办学条件真的需要这么奢侈吗?我一直认为,办学条件的确需要改善,但是在它达到了一定水准以后,便与办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就没有直接的关系了。
另外,再来反思内涵层面。我们搞教育改革这么多年了,特别是高中的课程改革,借鉴了国外很多优秀的经验,引进了很多新的理念。但我认为,新的理念固然有其积极意义,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照搬,没有将优秀的传统理念和新理念很好地结合起来,甚至是丢弃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理念,那么这些新理念很可能就成了华而不实的摆设。这些现象都很值得我们警惕。
其次,教学内容上又何尝不存在营养过剩的问题呢?现在的教育,是到了该做减法的时候了,而我们还在不断地做加法,孩子缺什么,就给他加什么。有道理,又没有道理。举一个例子来说:有时候家长会埋怨孩子记性差,脑子不灵活,学了东西转眼就忘。然后去给孩子买一些营养品,如脑黄金之类,以此来增强脑功能;再者就是请家教,让孩子课外补“营养”。但是家长们没想到的是,记忆是有规律的,遗忘也是有规律的。《论语》中有一句大家所熟知的话:“学而时习之”,就是说学习过后要时常复习。好比稚鸟学飞,先要不断扑腾羽翼,多次反复地练习,才能一跃而起、一飞冲天。学习也是如此,只要遵循遗忘的规律,不断温习,自然会有进步,何须补充脑黄金,要在孩子遗忘之前,给他复习、温习。如果简单地认为孩子笨就大量给他补充知识或物质的营养,这就悖离了人自然的心智发育规律。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此外,除了教学内容,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现在也是一味求新求奇。教育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应该是一股清泉,完美的教育状态就是如清泉般自然奔涌的一种状态。然而我们现实中的教育是什么状态呢?今天的教育状态往往是发现一股清泉,就修渠引流,把它引到指定的地方,加工成矿泉水作为商品变卖——这是很功利的一种教育现象。
就拿今天的作文教学来说,就是功利写作教学。特别是高三的作文教学,高考需要什么类型的作文,老师就指导什么类型的作文,而且更多注重写作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学生需要表达什么、以怎样的情感去表达等等,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其实,学生写作的过程就应该像是清泉流淌的过程:这股清泉,要顺其自然,泉水从山崖泉眼里流出,本身就是一种优美或壮观的状态,遇到草木激起水花,遇到岩石激起浪花,一路奔流,遇到悬崖,就纵身一跃,成为一道瀑布,飞泻而下,掉入深潭,又静静地流淌。——这是一个很美妙的状态。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这种自然而美妙的状态无法出现,一切靠“人工引流”。所以,以如此方式指导学生写作,对学生没有任何帮助,还是要强调陶行知先生讲的两句话:一是“以手写我心”,写自己真实的情感;二是老师要写“下水作文”,老师就好比是游泳教练,光有理论不行,还得亲自实践,下水示范。
很多老师他的知识是丰富的,但是他并不知道学生缺的是内心真实的体验,因此这些老师只一味地在技巧上指点学生,多给、瞎给,却他给予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也称得上是“营养过剩”。
今天我们的教育在许多地方,已经悖离了人的教育,窄化为知识的教育。而在过去,很多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都和文学紧密联系。他们往往具有两个身份:既是语文老师,又是作家。比如说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等等。文学是人学,教育也应该是人学。假如两者悖离了,教育就离其本源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