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探讨“苏式教育”是极有意义的

艺术、情感、哲学的视野与要素——何为“苏式教育”?
区域与人一样,也都有自己的追求。一个区域的教育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模式,即呈现自己的风格特征,也是所谓区域化个性特色,会影响整个格局在数量、质量上的这个改变。北京的教育与上海的教育,在发展方式肯定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很明显。同处江南的江苏与浙江,文化大体相同,或相近。近年来,江南提出了浙派教育的概念,江南提出了苏派教育的主张。浙派与苏派同中有异,在江南文化的总体背景下,追求自己的风格个性,意义也是深远的。苏州曾适时地提出“苏式教育”的概念,是苏州在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大视野中,对自己发展的一个“目标定位”。这种历史与现实的视野,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的视野。
何为“苏式教育”?可见,“苏式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是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苏式教育”的前提,是必须认真研究苏州教育的外部背景与条件,是“苏式教育”的动因,也是必然结果。“苏式教育”也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是的变化、发展的,从历史中走来,来到今天,又会向未来走去。研究“苏式教育”必须研究历史,研究苏州教育的发展史,寻找规律,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当代教育,特别是从范仲淹,到叶圣陶;从官学,到私学;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具体,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我以为,“苏式教育”,要有苏州园林般的艺术境界。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无限的天地,是苏州园林的境界。其手法之一,是廊道的作用。回想十年前,我们校园修旧如旧,修旧守旧,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廊道的恢复与再造。廊道是过渡,廊道是延伸。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庭院深深,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教育也一样,反映到课堂上也一样,如何提升境界?——也要有“廊道”,什么都不能一望无余。要有层次。我们教育的、课堂的“廊道”是什么?——是思维的通道、情感的通道。“苏式教育”的特点,是善于构筑课堂的“廊道”,如苏州园林一样的“廊道”。
我以为“苏式教育”,要有江南风光一样的温润的情感品性。比如,此刻,又到春天。江南春天里的诗意,与北方的一定不一样。江南春天的下着蒙蒙细雨的校园的美,与倔强的豪迈的北方的校园的美也是不一样的。不起眼的角落,不起眼的细节,比如墙壁,比如小道小径,那些藤蔓如画,春天细雨中的新芽;那些苍苔如梦,点点滴滴,似乎都是离人的思绪。动人、温馨,即伤感,又向往。“苏式教育”是什么?是有个性与特征的教育,是注意细节,包括校园生活的细节、课堂状态的细节,注重完美,如一首诗,如一幅画。即使角落,那些不经意的地方,也都以一颗温润的“爱心”,去给予“润物细无声”般的关爱、关注。
我以为“苏式教育”,要有苏绣中的双面绣那样的哲学素养。李政道是我们校友,多次回母校。与他交谈,会使人顿悟。他研究天体物理,同时,还在研究苏州的刺绣,从天体物理,到刺绣,或者说,从刺绣,到天体物理,他竟能圆融。科学与人文,本身就是“双面绣”。阳刚美与阴柔美;反叛与回归;现实与梦想;坚守与变革;本土化与国际化等等,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今天,走在校园,突然又有所领悟。长达园里的泽慧楼,是学校的实验楼,被称为最不像实验楼的实验楼,充盈着人文气息。长达是学校创始人谢长达,泽慧,是物理学家何泽慧。一个是外婆,一个是外孙女。一个是社会学家,一个是科学家,两人是我们学校人文与科学精神并存,比翼双飞的体现与象征。——教育不是单一的品质,在我们强调科学的时候不能忘了科学,在我们突出人文的时候,不要疏忽了科学。在具体的课堂中也是这样,日常教学中,在具体的学科中,都两者交融,相互渗透。给孩子们一双翅膀,一边科学,一边人文,才能飞翔,飞进未来。
“苏式教育”与“苏式课堂”“苏式校园等”是有区别的概念。苏式校园与苏式课堂是苏式教育派生出来的两个概念。“苏式教育”呈现了教育理念、教育信念,而“苏式校园”与“苏式课堂”则是“苏式教育”的载体与实现形式。苏州园林的要素是假山、池沼、花草、亭台楼阁。那苏式教育的要素是哪些?什么是苏式教育中的“假山、池沼、花草、亭台楼阁”?特别是苏式校园中的“假山、池沼、花草、亭台楼阁”,我所说的苏式校园,不仅仅指物质层面,更包括物质所反映的精神。教育的真善美,教育的爱与恨,教育的执着与超然,教育的灵与肉,都是教育的要义。课堂也如是,“苏式课堂”的“假山、池沼、花草、亭台楼阁”在哪里?课堂的形式与本质,课堂的模式与变式,课堂的教与学,课堂的规范与自由等等,也都是建设理想课堂的要素。具备了要素,还不够,还要看这些要素是如何组合的?结构不同,境界就完全不同。园林的要素都一样,但不同的园林境界,由于“假山、池沼、花草、亭台楼阁”的组合、结构不同,高下相差就很远。“苏式教育”,包括苏式校园与苏式课堂,也一样。
苏州的最大、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是太湖所呈现的文化?是古乡镇所呈现的文化?是苏州园林所呈现的文化?是昆曲、评弹、刺绣、玉雕所呈现的文化?仅仅用“精巧、儒雅、内敛、柔韧、温润、清丽”等词语,就能概括得住?假如,确实能以此概括,那么也能以此概括教育?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是想揭示出“苏式教育”的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实现形式。“苏式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能与历史对话,能与未来对话,吸纳与包容,是它开放性的特征。“苏式教育”虽然是一个区域性概念,但由于它的开放性,决定了它存在的意义。是优秀的国家教育、民族教育(即体现教育本质的教育),呈现于个性化的区域特色之中。研究“苏式教育”、发展“苏式教育”,是一件更有价值的事,要使苏州教育在教育的天地中占有一席之地,唯有好好珍惜它、培育它。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道理就是如此。(2015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