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喊父母来,是帮带孩子?还是读研的?

手撕相识20多年的好友,情非得已,却不得已为之。
事情是这样的。
为保护隐私,我也不改个称谓或代号了,也没这个心情,就叫——他。
昨天,他给我发语音,说自己心情不好,憋着火,很压抑。
我直接回复,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别矫情。
我们从上小学就认识,关系好得形影不离,不堪入目。
这些年虽没见过几面,但一直保有联系。
一般来讲,朋友间的闲聊,大多是情感宣泄,希望对方当个倾听者,应答机,垃圾桶。
我不。
我总是严阵以待,辣手毒舌。既不负责抚慰受伤的心灵,也不愿不走心地随口附和。
所以,我的微信好友,总是成功地保持在个位数。
果然,他是要吐槽。
只是,这次的吐槽对象,换成了他的父母。
他去年有了小孩,男孩儿,小两口忙工作,照顾不过来,就喊他的父母来帮忙。
这下,孩子有人带,吃饭有人做,衣服有人洗,家务有人干,好惬意。
看着孙儿一天天长大,父母也很是欣慰。
皆大欢喜。
好景不长。
他发现了儿子身上的问题:
别说奢望英语,竟然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一嘴方言。
饭菜掉在地上,竟然伸手捡起,噘起小嘴吹吹,又塞回嘴里。
高兴时哼首歌,听不清歌词,调调竟然是老掉牙的家乡小曲。
不会背唐诗宋词,广场舞大秧歌竟然扭得风生水起。
……
这怎么行!
照这样下去,等上了托儿所,别人家的孩子都多才多艺,叫索菲亚安东尼,自己的孩子土里土气啥也不会,就是个闰土。
那,儿子可就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
他忍不住了,多次跟父母旁敲侧击,却不见什么效果。
反复几次,他觉得父母顽固不化,我行我素,全然把他的话当耳旁风。
心里的不满、抱怨、愤懑越积越多,他快要憋不住了,要爆发了。
听他嘚吧这么长时间,我也早就憋不住了。
精彩的问答环节:
问:为什么不自己带孩子呢?你俩有知识有见识,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孩子站在你们的肩膀上成长,起点多高啊。
答:我们工作忙啊。
问:既然那么忙,还能抽出宝贵的时间生个孩子?管生不管养是吗?那到底是你儿子,还是你弟弟?
答:……
问:那干嘛不花钱雇个保姆?请个专业的,保姆该具备什么资质,承担哪些工作,应该教会孩子哪些技能,这些都写进合同,按合同考核,不合格就换人。总有合你意的。
答:这不是钱的问题。自己父母带,和孩子之间有感情嘛。
问:说不是钱的问题,往往就是钱的问题。谈感情伤钱,对吧?
答:……
问:那你请父母来,究竟是来帮忙的,还是来读研的?
答:当然是帮忙的啊。读研?读什么研?
问:既然是来帮忙的,那就是情分,你就别要求太多。你倒好,既要他们懂烹饪,会家务,还要掌握儿童行为学、心理学、教育学。声乐舞蹈、英语普通话一样不落。我看,你这是要带他们读你的研究生啊。
答:……
问:要么亲力亲为自己带,要么付费享受专业服务,要么放手给父母别抱怨,你不能妄想着三合一吧?哪有那么好的事?我很好奇,一边心安理得享受,一边吹毛求疵吐槽,你是怎么做到的?
答:我有点急事,回聊啊。
基本上,这就是我们聊天的主要内容。
说真话,从来都不受待见。难怪,古人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假话好话,落在人的舒适区里,就像挠痒痒,人人受用。
真话,就不一样。
真实本身,就带有一种力量,直逼墙角,直视双眼,直抵人心,纵你不情不愿,也无处躲闪。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也反思自己,说话太毒。
人家找我,本想求抱抱求安慰,我却抬手就是啪啪啪,伤害值叠加。
摇摇头,何必呢。
点开他的头像,我发了一条文字信息:
「休年假的时候,带你儿子来我这玩儿吧?」
秒回:
「……开启了好友验证,你还不是他的好友……发送好友验证。」
图片作者:Alexas_Fotos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