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附中高二10班学生对《红楼梦》的赏析汇编之二

试评《红楼梦》“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贾璇
读《红楼梦》写读书笔记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且不说脂砚斋和畸笏叟,“红学”前人也有很多精到的见解。而我则是从学习《红楼梦》写作技巧的方式入手,就像书法一样,先从临帖、赏帖做起。我从未写过小说,希望能从《红楼梦》的研读中凭自己不甚精到的目光去采英拾贝,有朝一日能够取其一缕精华,写出一篇不沦为烂俗的微小说。
这篇主要是从刘姥姥进荣国府前的描写。首先,作者表现刘姥姥的心理活动的方法,一是点出基调,而是用刘姥姥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刘姥姥总是在自己心里没底的时候教训板儿。天未明时刘姥姥就起来梳妆,顺便“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作者没有写板儿在被教训时候的表现,反而写了一听说带他进城的喜不自胜。这样不仅交代了板儿被教训不是因为板儿不想进城,而是体现刘姥姥到荣国府“见大世面”时的害怕,和她对板儿可能会不听话的担心。到了荣宁街,作者先点出刘姥姥“不敢过去”的心理基调,又描写了“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先掸了掸衣服,说明刘姥姥想尽量让自己显得整洁一些,通过塑造整洁形象的方式,暗示自己要鼓起勇气、减轻恐慌,“又教了板儿”这句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通过对比自己还弱小的人施压,给自己减轻压力;此后,她才蹭到一个角门。
刘姥姥在到荣国府的前一天晚上,与自家人确定了计划,计划的执行者是刘姥姥,而在进荣国府的当天,刘姥姥带上了板儿。这个行动显示了她的智慧,有一个实验能够说明刘姥姥带上板儿的道理。有实验证明,假设一个正常的人捡了一个钱包,如果他捡到的钱包里有一个婴儿的照片,比有一个美女的照片更容易激起他归还钱包的想法。也就是弱者更容易激起人的同情或者同理心。刘姥姥在卡在角门时,有一个老人最后开口帮她,可以说她自身和板儿的弱势形象让她有更大的几率成功。
刘姥姥在前门受到刁难,在后门居然是这一群小孩子领着她进去的。这个情节又让我想到《孔乙己》里面的孩子——本身比较纯洁,可是后来大都成了看客和恃强凌弱的人。
周瑞家的“认了半日”倒不是刻意戏耍刘姥姥,作者前面铺垫的“生疏”在此果然不虚——虽然看了半天,但毕竟是认出来了,这一个时间间隔好似一条丝,体现着刘姥姥家与荣国府的若即若离的关系。周瑞家的说话也绵里藏针,作者通过周瑞家的的内心活动,合理交代了刘姥姥能进荣国府的原因——第一条是已经在前面有铺垫的,居然是争买田地的事,员工是领导的镜子,作者是不是点出员工作风问题,积土成山,最终导致荣宁府风雨大作;第二条是显摆。周瑞家的随后的话更是精当,句句谦虚,却句句显摆。“我们男的,他只管春秋两季的地租子,闲时只带着小爷们出门就完了。我只管跟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只管”看似清闲和微不足道,实则不然:他们能管到的地租的事,周瑞能与未来主外的主子搭上话,周瑞家的能负责主内的太太奶奶的事情,看似比刷碗洗衣服做菜等清闲,可是却是分利、树立地位的要紧工作。周瑞家的又接一句“我就破个例”,更是边卖人情边显摆——荣宁二府等级森严,不是随便什么仆人都能“破例”。
当得知可以让刘姥姥趁主子们吃过饭的空子见凤姐,忙催刘姥姥快走。在这急迫的当口,刘姥姥还“打扫打扫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作者安排的急迫的时刻,和对刘姥姥动作有意的反复刻画,突出了刘姥姥此时更加紧张的情绪。
不得不说周瑞家的办事还是相当有技巧的,且不说抓住吃饭后这个时机,和平儿说话的时候,还特意强调了“当日太太是常会的”,请出更大的主子镇住场面,方才引起平儿的重视。
再说说刘姥姥见凤姐的过程。
凤姐出场的描述,是“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着者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我觉得凤姐这么问不是刻意摆架子,因为根据后文周瑞家的交代,凤姐才知道刘姥姥家的底细。面对太太曾经认识的人,她在不知道对方底细的情况下自然要得体的照顾对方。“端端正正”是作为二奶奶的气度,而“拨手中炉内灰”,她刚开始看一眼都不看刘姥姥的原因,我想是由于当时封建礼教的规矩——目光直勾勾的盯着对方是不礼貌的。“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这句同样不是凤姐故作姿态。我觉得这句写的漂亮的原因,在于这句话显出了刘姥姥的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的姿态——她走路竟然轻到几乎无声。
凤姐不愧是驾驭生活语言的高手。借着板儿的不肯作揖,她笑道:“知道的呢,说你们厌弃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她把外人对这件事的评价分为“知道”和“不知道”,这没有问题。但是她分析的原因就有问题了——“知道的人”,把问题推到刘姥姥身上;认为我们眼里没人的“不知道的人”是错误的。总结下来呢,就是“疏远这件事和我们没有关系”。刘姥姥的回答就欠些意思了——她说没钱孝敬给姑奶奶,进不来,这听起来有点像是说“我们也想进来,但是没钱进不来”,听起来像说贾府仆人眼中无人只有钱,这间接和凤姐的话唱了反调。凤姐用了一句“这话没的叫人恶心”提醒刘姥姥,又把亲戚疏远的原因推给了刘姥姥。
在知道了刘姥姥的底细之后,凤姐的说话就有针对性了。对这个“偶然”连了宗、又不欠人情的人家,凤姐在说话中有三点暗示。第一,是“若论亲戚”,和“只管来逛逛”;第二是府内也有问题;第三,你第一次开口,我因为不好意思不给,才给的钱。这说明凤姐对于这家人的态度,即对不看中两家的亲戚关系,来逛逛可以,但是不要再要钱。
凤姐的话里、动作里都有暗示,表面上确实是热情、“满面春风”。只说我读小说还要转几个弯猜想暗示,可想凤姐的滴水不漏,假如她真的是活人,那绝是一个语言、办事的天才。
作者巧妙运用了时间的间隔,增加了文章感情丰富度和张力。众人“先打量了他一会”然后才问刘姥姥是干什么的,这个打量的时间间隔,不仅显示看门人对刘姥姥的鄙夷,更让我们感受到刘姥姥心中压力的陡增。看门的众人在刘姥姥表明来意之后,就又把刘姥姥晾在一旁,踌躇拖沓了“半日”,又是一个时间间隔,让刘姥姥“一边站着去”,众人不仅拒绝帮助刘姥姥,还把对刘姥姥观念的鄙视变成行动上的欺负。
在等待的时候,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可谓让人叫绝。大座钟的声音吓得刘姥姥“一展眼”,这是第一个声音的高峰,特征是声音大。第二个声音是在小丫头忙乱之后,特征是声音密集。刘姥姥“远远的听到有人笑声”,当然不是凤姐声如洪钟,而是四周的寂静。凤姐人还未到,丫头们就如此“噤若寒蝉”,凤姐的气势自然就衬出来了;然后听出“衣裙悉率”,从衣裙的声音听出贵族女性的人多和她们穿着的复杂与昂贵。然后就是“半日的鸦雀无声”,可端回来的菜却没动几下:这些贵族女子吃饭吃得少、吃得慢,作者没有直接写出“吃得慢”,而是通过声音和时间来衬托,可供我们学习。
作者通过人物动作或心理推进情节、暗示情景,有效避免了解说员的尴尬境地。凤姐等从远处传来的笑声暗示了屋内丫头们的安静。凤姐迎刘姥姥的时候,穿插暗示尤为精彩。“凤姐忙于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称姑奶奶安。”那么,凤姐究竟站起来的了没有?没有,她在嗔怪周瑞家的不早来,她应该是打量了刘姥姥的模样后,内心对“太太这为亲戚”有了大概的地位高低的判断,所以欲起身又没有起来,敬意带到即可。而嗔周瑞家的的时间应该不短,因为在这期间刘姥姥是拜了数拜。作者没有明说时间,而是用刘姥姥的动作作为暗示,一是加强人物之间的穿插,另一位方面用这个时间间隔又巧妙的化解了凤姐没有站起来的尴尬。